“高致病性病毒转录复制过程关键蛋白质及其功能和干预机制研究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
2020-08-14
来源:
2020年8月12日-13日,由湖北省微生物学会和武汉病毒研究所共同承办的”高致病性病毒转录复制过程关键蛋白质及其功能和干预机制研究研讨会”在武汉圆满召开。会议邀请了武汉大学舒红兵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的袁志明院长、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关武祥研究员、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龚鹏研究员、苏州大学高晓明教授、清华大学娄智勇教授、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石正丽研究员参会,数十名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舒红兵院士主持。
首先,由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院长陈新文研究员做了题为“高致病性病毒转录复制过程关键蛋白质机器的发现与组装模式”的报告,总体介绍病毒感染和复制体系的构建和利用,为干预高致病性布尼亚病毒CCHFV 和黄病毒TBEV等严重威胁人类公共健康安全的病毒复制提供新靶点。随后,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高光侠研究员做了题为“高致病性病毒转录复制过程关键蛋白质机器的功能及调控机制”的报告,重点介绍了关于在病毒转录过程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宿主因子Shiftless的抗病毒机制,并将继续探索其针对新冠病毒等的保守机制的研究进展;针对病毒转录复制过程,多种病毒的RdRP(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展开研究,解析了一系列RdRP转位过程的中间体,深入了解了RdRP转位的分子机制。
随后,来自南开大学药学院的赵炜院长和郭宇教授分别做了题为“高致病性病毒转录复制过程关键蛋白质机器的结构及动态变化”和“高致病性病毒转录复制过程关键蛋白质机器的功能干预策略”的报告,介绍了高活性小分子探针和活性骨架新结构的天然产物发现。解析了非洲猪瘟蛋白酶的高分辨率结构并结合化学生物学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明确了组成子代病毒颗粒的空间定位、对病毒内膜及病毒基因组的结合模式,清晰地阐释了其参与形成核心衣壳层的组装机制。
会议也针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新冠肺炎疫情进行了讨论,探讨了人类对高致病性RNA病毒的关注,如何科学地预防与治疗高致病性病毒所引起的疾病,需要对相关病毒进行系统性研究。
会上袁志明研究员介绍了新冠方面研究进展,已经开展的研究包括利用干细胞技术快速构建ACE2 转基因小鼠,利用单细胞组学技术揭示致病机制,建立了肺类器官病毒感染模型,并成功筛选出了在细胞学水平能够明显抑制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三种抗病毒药物(吉西他滨、石蒜碱和氧化槐定碱),发现吉西他滨和氧化槐定碱联合用药可以增强对SARS-CoV-2的抗病毒作用,为筛选新型冠状病毒的抗病毒药物提供支持。
专家们通过深入探讨和交流,达成科学共识,会议圆满成功,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