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青年科学家论坛 “病原微生物与生物安全”在武汉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0-07-25
来源:
2019年6月20日,由湖北省微生物学会、武汉微生物学会、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武汉病毒研究所小组承办的 “病原微生物与生物安全”青年科学家论坛在武汉病毒研究所成功举行。会议邀请了来自中科院北京微生物所、昆明动物所、北京基因组所、上海巴斯德所、武汉病毒所及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的12位杰出青年科学家,为全体参会者奉献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
武汉市科协郑华副主席和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副所长龚鹏研究员为本次论坛致开幕辞,并代表会议主办方对出席本次会议的全体成员表示热烈欢迎,对青年科学家在我国病原微生物研究和生物安全防控方面的贡献做出了高度评价,对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学术交流、视野拓展和素质提升方面的作用表示赞赏。
武汉市科协郑华副主席致辞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龚鹏副所长致辞
中科院武汉病毒所郑振华研究员和武汉大学夏雨尘教授轮流主持本次会议,12位在病原微生物与生物安全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科学家分别对自己的工作进展进行了学术报告,并与参会的科研工作者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学术报告简要介绍如下: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学研究所施一研究员作了“Structural insight into the regulation of RNA synthesis by influenza polymerase“的主题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近年以来冷冻电镜技术方面的技术进步和流感病毒聚合酶在病毒RNA合成过程中的具体机制,对结构生物学手段所揭示的D型流感病毒聚合酶结合病毒vRNA 3‘端起始RNA合成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武汉大学夏宇尘教授作了题为“Dissecting Hepatitis B Virus-Host Interaction”的学术报告。cccDNA是乙肝病毒治疗的关键,I型干扰素和非经典NF-κB信号通路的抑制分子BS1都可以显著降低感染细胞中的cccDNA水平,但是上述两种分子清除cccDNA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夏宇尘教授的研究工作发现,IFNα和BS1都可以通过调节APOBEC3A/B的表达来促进HBV cccDNA脱氨基和降解,从而降低cccDNA水平。此外,报告还指出PAS-mIFNa相对于PEG-IFNα在抗HBV上的优势。
中科院北京基因所张大可副研究员作了题为“Capturing the viral integration fragments in the plasma cell-free DNA from patients with HBV infection”的学术报告。报告指出HBV病毒基因组可以整合到乙肝患者的基因组中,因而检测游离DNA中乙肝病毒整合片段在监测慢性乙肝感染进程以及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肿瘤发生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华中农业大学赵凌教授作了题为“lncRNA RVRL1抑制狂犬病病毒感染的机制研究”的学术报告。赵凌教授研究发现,宿主细胞编码的一种LncRNA——RVRL1具备抗狂犬病毒的功能。RVRL1可以与EZH2结合,抑制EZH2的糖基化修饰并导致EZH2降解,进而调控组蛋白修饰来调节宿主某些细胞因子的表达,发挥抗病毒功能。
华中农业大学李姗教授详细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细菌蛋白质修饰形式的发现历程和其作用。这种精氨酸N乙酰葡萄糖胺化修饰在溶血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多种肠道致病菌广泛存在,且可以显著影响病原细菌感染的感染。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周鹏研究员作了题为“未来病毒学诊断”的主题汇报。周鹏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全球范围内病毒流行以及变异导致病毒跨种传播这一宏观态势进行了分析,指出新的诊断策略是预测、防控未来新发传染病的关键,并介绍了自己在分子生物学层面、血清学检测层面构建的的ViroCap-NGS、virscan-based NGS、LIPS等多种检测平台,并对上述平台的优缺点及其实际应用结果进行了详细报告。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张弛宇研究员作了题为“呼吸道病毒组与儿童多发呼吸道感染和新病原发现”的学术报告。报告介绍了丙酸菌属噬菌体和细胞因子TIMP-1、PDGF-BB与儿童多发呼吸道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指出上述因素在儿童多发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重要意义。此外,报告还介绍了在重症肺炎病例和儿童脑炎病例中检出Gemykibivirus的情况,揭示了该病毒在肺炎和儿童脑炎中的潜在威胁。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杨航青年研究员作了题为“Designing of chimeric lysins as non-traditional therapeutics against bacterial infections”的学术报告。报告首先从全球和我国抗生素滥用情况出发,指出由此衍生的细菌耐药问题和耐药菌干扰后无药可用的窘境,并介绍了自己构建的细菌裂解酶快速筛选系统以及利用该系统得到的多种细菌裂解酶。这些裂解酶可以高效率的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酿脓链球菌等多种对抗生素不敏感的致病菌,显示出非凡的应用价值。
湖南大学葛行义教授作了题为“SARS样冠状病毒种间传播中的ACE2受体利用”的学术报告。报告指出,在蝙蝠中发现的SARS样冠状病毒SL-WIV1的受体结合区突变可能是其跨物种传播的关键。在SL-WIV1的受体结合区域的多个位点可以直接影响病毒与蝙蝠、小鼠、果子狸等多个物种的ACE2蛋白的结合,这些发现为SARS样冠状病毒的跨种传播风险和SARS病毒溯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靳林副研究员报告主题 为“全沟硬蜱唾液蛋白SATP15协助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机制研究”。蜱虫是多种病原的传播媒介。莱姆病在中国主要通过全沟硬蜱叮咬传播。全沟硬蜱唾液中的SATP15蛋白可以结合淋巴毒素受体LTβR,抑制LTβR受体的多聚化和Lymphotoxin诱导的下游信号通路激活,延迟宿主的免疫反应,从而促进莱姆病螺旋体的感染。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郑振华青年研究员作了题为“EV71病毒2C蛋白挟持细胞自噬的作用和机制”的学术报告。P62蛋白是细胞自噬发生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可以选择性的将宿主蛋白引入自噬小体中降解。郑振华研究员的研究发现,人手足口病病原的2C蛋白抗原与P62结合,将病毒复制复合体引导至自噬小体内,并利用自噬小体完成复制过程。
中山大学罗欢乐副教授报告题为“Peli1 facilitates virus replication and promotes neuroinflammation during West Nile virus infection”。Peli1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小胶质细胞活化的重要蛋白。罗欢乐教授研究证实,Peli1蛋白可以显著影响西尼罗病毒的吸附和入侵巨噬细胞的过程,并通过调控宿主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来促进病毒的复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Peli1还可以通过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来促进炎症浸润,促进致死性炎症的发生。
华中农业大学的赵凌教授作了闭幕讲话,他认为本次论坛促进了与会代表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同时有效扩大了病原微生物与生物安全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同时他还对今后论坛的组织形式提出了调整建议,认为增加每个报告的讨论时间会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最后,赵教授对参会的同学们提出了希望和表扬,希望他们在平时的科研工作中能坚持到底。
报告精彩演讲中
聚精会神聆听报告
参会者踊跃提问,讨论交流
参会人员合影
本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吸引了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以及武汉病毒研究所的140余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与,在病原微生物和生物安全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有力促进了病原微生物致病机理、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传染病防控等相关领域青年学者间的密切交流与合作,已成为青年科学家之间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